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0791-86847125 投稿:news@jxwmw.cn
 

您当前的位置 : 江西文明网  >  文明建设  >  工作简报

江西精神文明建设简报2009年第1期

2009/03/09 11:59   作者:  编辑:章亮华   来源:江西文明网

第1期 江西省文明办 2009年1月6日

  [地方传真]

    南丰县开展“小手牵大手,我做文明人”主题实践活动

   横峰县强势打造宜居城市

  [新农村建设]

    赣州市大力建设农村文化

   樟树市建立文明理事会助推新农村建设

 


 

  南丰县开展“小手牵大手,我做文明人”主题实践活动

   为进一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争创江西省文明城市,日前,南丰县有关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小手牵大手,我做文明人”主题实践活动,重点组织“七个一”系列活动。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在全社会形成学校带动学生,学生带动家长,社区促进家庭,家庭推动社会的活动带动模式,引导广大市民积极投身到主题实践活动中,讲文明话、行文明事、做文明人,不断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城市整体文明程度。

  一是举办一次启动仪式。在县行政广场设立主题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主会场,县城各中小学设立分会场,通过广泛宣传动员,发动广大中小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到主题实践活动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新时期的文明人。

  二是印发一封倡议书。县文明办、县教育局等单位起草编印了《创文明城,做文明人》倡议书,散发至各中小学与市民家中,号召全县市民共同遵守《文明公约》,制止身边不文明现象,积极参与文明创建活动,共同维护创建成果。

  三是开展一次大扫除。以“洁家庭、清单位、净街区”为内容,组织中小学生、干部职工和社区居民对家庭环境、单位环境、街区环境进行一次彻底清扫,清除小张贴,清理楼道、绿化带的垃圾杂物等,净化美化城市环境。

  四是组织一次主题班会。以“文明伴我成长”为主题,在全县中小学组织一次主题班(队)会,让广大中小学生知晓文明礼仪知识,畅谈交流城市面貌与文明言行,讨论如何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更好地“与文明相伴、与道德同行”。

  五是开展一次互动讨论。以学校、社区、机关为组织单位,广泛开展“文明在我家”、“文明在我院”、“文明在身边”等系列互动讨论活动,交流文明规范,探讨文明经验,让文明新风融入家庭和社会的每个角落。

  六是举行一次万人签名。组织广大中小学生、干部职工、社区居民在“我做文明人”大横幅上签字,号召和鼓励中小学生和全县市民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文明生活习惯做起,为建设文明和谐南丰贡献力量。

  七是建立一支“五小”队伍。在县城各中小学校组建一支“五小”队伍,即小小监督员、小小宣传员、小小志愿者、小小楼栋长、小小交通协管员队伍,与所在社区联合开展“小手牵大手,邻里和谐齐行动,文明行为齐监督,和谐社区齐参与,美好环境齐动手,交通安全齐遵守”为内容的实践活动,推动主题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横峰县强势打造宜居城市

   近年来,横峰县城市管理按照“攻难点、扫盲点、树亮点”的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强势打造“宜居横峰”环境。

  在城市绿化建设上,该县完成了县重点项目——红枫公园建设规划编制,新增了城市公共绿地面积2.5万平方米,补植绿化面积4000余平方米,并对解放中、西大道绿化带安装了1670余米护栏。目前,该县的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43.3%,城市绿地率达35.3%,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2平方米;在供水设施建设上,该县投入了140余万元对工业园区二期、建材市场等处管网铺设,并积极争取到国家自来水管网损坏项目补助资金30万元, 200万元的国家供水管网扩建补助资金;在市政设施维护力度上,该县先后投资100万元完成5000余平方米里弄小巷的硬化改造,并投资36万元对新建路、一幼门口等下水道进行了清淤改造。确保了主街道亮灯率100%,次干道亮灯率达98%以上。2008年该县还加快了城市资源市场化运作步伐,通过公开拍卖形式,将期限3年的横幅广告经营权进行了拍卖,收到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为全力打造“宜居横峰”,在整治市容市貌方面,城管部门创新了市容市貌和环卫管理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了“定人定岗定时定责”的四定工作责任制,整合了城管大队和环卫监察两支队伍。努力做到了城区主街道基本无占道经营狠抓了环境卫生管理,加大了环卫工作力度。保障了城区主街道干净整洁,努力推进城市管理“四大转变”:即从突击式、迎查式管理向制度化、长效化转变;从问题成堆以后的“再管理”向初期防范的“苗头管理”转变;从“驱赶式”管理向“疏导安置”相结合管理转变;从“粗放式”执法向“人性化”执法转变。  

  作为创建省级卫生县城主力军,为全力保障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工作的圆满完成,该县城管部门认真按照县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工作的总体部署,集中人力、物力、精力、财力,努力完成了各项创建工作任务。一是建立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将创建任务层层分解,明确目标任务。二是攻难点扫盲点。劝阻140余家流动摊点停业歇业,整顿店外店和占道摊点830余处,拆除140余处破旧横幅、店招门楣,清理城区垃圾死角垃圾60余吨,及时对城区2万平方米的绿化带进行了修剪、补植、除草,全力做好各项创建工作。三是建立长效宣传机制,加强了与县有线电视台、县报社、县网站等新闻媒体的沟通合作,大力营造“人人理解城管、人人参与城管、人人支持城管”的良好氛围。


 

 赣州市大力建设农村文化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赣州市因地制宜给每一个村庄“提炼主题、丰富内涵、完善载体、雕刻特色”,一个个“主题文化新村”如烂漫山花,生动了赣南群山。

  一、村村提炼文化主题

  赣州有三张文化名片:“客家摇篮”、“江南宋城”、“红色家园”,每一寸土地都印着深深的文化屐痕。挖掘整理历史文脉、系统梳理文化资源、全面盘点文化典籍、深入激活文化基因,成为“主题文化新村”建设的“落笔点”。

  为此,赣州市组建了由文物专家、民俗研究员组成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摸清了100多处古建筑、古祠堂、古墓等不可移动文物资源,30多种200多个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已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赣南客家民俗、石城灯会等10个项目被列为江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安远镇岗老围村、龙南关西新围村等5处被列为省级历史名村。

  同时,每个村庄根据自己的特点提炼文化主题。龙南县武当镇大坝村将距今232年的乾隆年间公德碑文整理出来后,用来教导村民继承祖先教诲,重教崇文、向善守孝,该村确定以“公德村”为主题。瑞金盘活“红色故都”丰富资源,提炼出一个个“红井村”、“长征园”等主题。于都涌现出“唢呐村”、“花鼓村”等传统民间技艺主题村……千余个鲜活的文化主题,把赣南的村庄点缀得更加灵动亮丽。

  二、新村规划突出特色

  早在2007年底,赣州出台了《赣州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文化立市”理念,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凸显地域文化,形成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宋城文化、生态文化和世界钨都、稀土王国、脐橙之乡等新型文化交相辉映的新格局和发展基地,成为推动赣州文化发展的新动力。

  纲举目张,赣州因地制宜,动员群众深入讨论村落地域特点、民俗风情、人文历史、资源优势等,邀请规划设计部门以及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进行科学规划。目前,赣州已完成260多个乡镇的总体规划和16700多个自然村落的详细规划,每个新村建设规划都注入历史文化元素和现代产业发展特色,使每个村庄传承历史文脉,力创地域特色。目前,赣州新建了2000余个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建立7000余个文化中心户。

  三、开辟农民创收门路

 赣州成立了专门的农村文化建设办公室,大力实施“农村文化能人带动工程”,并以村组为单位,成立文化能人协会,只要有一技之长的村民都可加入。赣州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进行扶持,激发每位农村文化能人的创造活力。如今,全市农村成立了许许多多的文化能人协会,仅龙灯队、农民书画社、老年艺术团、妇女腰鼓队、二胡协会等民间业余团体组织就达2000多家。

  文化,不仅愉悦了农民,也成为了农民创收的门路。农民们利用独特的农家文化、优美的环境开设了“农家乐”、“红古绿乡村游”、“客家民俗风情”等旅游项目。该市特色文化产业成效显现。已形成了戏剧、采茶、舞蹈等60多种具有鲜明特色的1000余个农村特色文化村,打响了五大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樟树市建立文明理事会助推新农村建设

   樟树市为充分发挥理事会在新农村建设中宣传组织、协调服务的作用,努力构建“党支部+理事会+农户”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一是民主选举理事会员。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组织各村召开村民大会,采取投票表决、民主推荐等方式,产生由5至7名群众公认、为人正直、做事正派、能力较强的无职党员、村民小组长和普通群众代表组成的文明理事会,会长由村里德高望重、处事公道的老党员担任,理事会成员任期三年。

  二是合理设置理事岗位。根据新农村建设实际,因地制宜地设置社会治安维护岗、文明信用岗、道德风尚岗、环境卫生维护岗、公益设施管理岗、村组财务监督岗、村规民约监督执行岗等岗位,实行一人一岗或一人多岗,以岗定责,责任到人,负责新农村建设工作全过程管理和监督。

  三是充分发挥理事作用。为使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由 “要我做” 变为“我要做”, 由“为民做主” 变为“让民做主”,每半年对理事会成员进行一次岗位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对履职特别优秀的适当给予物质奖励,对于岗位考核和群众公认不称职的,及时调整出文明理事会队伍,从而把理事会建成组织有力、管理有序的群众自治组织。在各地文明理事会的带领下,目前,全市共规划建设了242个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更多相关新闻及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文明江西(wenmjx)"和官方APP"文明江西"。


老父亲一举动“让他永存”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意见建议 |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294号
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明办 主管 | 江西日报社 主办 | 举报电话:0791-86847779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证号:1409348 赣ICP备0810000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6120170003 赣网文[2021]1463-016号
出版许可:新出网证(赣)字0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B2-200700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3612008001
新闻投稿:news@jxwmw.cn 文明创建投稿:jx-wmb@163.com
  • 客户端
  • 官方微博
  •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