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0791-86847125 投稿:news@jxwmw.cn
 

您当前的位置 : 江西文明网  >  文明建设  >  工作简报

江西精神文明建设简报2009年第10期

2009/05/25 17:28   作者:  编辑:章亮华   来源:江西文明网

第10期     江西省文明办 2009年4月20日  

 

   [地方传真]

     赣州市深入开展“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系列活动 

     靖安县多举措保障创业情暖返乡农民工

  [新农村建设]

     浮梁县开展农村和谐文化共创联建活动

     乐安县大力开展“一村一品”文化建设

     


  赣州市深入开展“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系列活动

  赣州市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及撤地设市10周年,结合创建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创设活动载体,深入开展“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系列活动,有力提升了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一、开展文明市民“六项主题”教育活动

  整合市民学校、老年活动中心、群艺馆、科普馆等教育场所,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班、组织社会宣传教育活动等形式,开展文明礼仪、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交通安全、卫生安全、法律知识等“六项主题”教育活动。完善主题

  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制订完善了《赣州市市民文明公约》和《赣州市市民行为规范》,印发《赣州市市民手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在新闻媒体上开设主题教育讨论专栏、刊播主题教育宣传口号、刊播主题宣传公益广告等。组织单位、学校、社区和其他社会团体开展“文明礼仪”、交通安全、卫生保健、消防安全等知识竞赛。

  二、开展“神州赣鄱行,携手创‘两城’”——赣州百万市民志愿服务活动

  建立健全市民志愿服务体系,弘扬志愿精神,开展志愿服务。一是开展“便民为民”志愿服务活动。在公共活动场所、主要干道人行道组织志愿者开展金融知识、消防知识、生态环保知识等宣传教育,开展义诊、卫生保健、家电维修等志愿服务。二是开展“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在城区主要干道的交通路口开展文明交通劝导服务,协助交警维持秩序,同时开展公共交通安全宣传。三是开展“清洁家园”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开展志愿者整治市容环境大行动,开展“整治日”、“整治周”、“整治月”志愿行动,在公共场所、街区小巷、主要道路清扫垃圾、清除“牛皮癣”等。四是开展“尊老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到福利院、聋哑学校开展慰问和义务服务活动。

  三、组织开展“八讲八争”系列创评活动

  深入开展“八讲八争”系列活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结合机关效能年建设,开展“机关作风讲文明,争当好公仆”活动,倡导学习之风、创新之风、实干之风、服务之风、清廉之风,塑造廉洁勤政的人民公仆形象;开展“服务窗口讲文明,争当好使者”活动,大力加强窗口服务行业自身建设,组织窗口行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演讲比赛,评选“十佳文明行业”、“十佳服务明星”,提升窗口人员和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打造服务品牌;开展“红绿灯下讲文明,争当好公民”活动,提高市民安全交通意识;开展“日常行为讲文明,争当好市民”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市民的日常行为教育中;开展“健康卫生讲文明,争当好居民”活动,完善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村落)四级健康教育网络,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校风学风讲文明,争当好学生”活动,提升广大中小学生的文明素质;开展“家和邻睦看文明,争当好邻里”活动,提高广大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结合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开展“传媒网络看文明,争当好网民”活动,在广大网民中倡导上文明网、上绿色网。

  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四级联创”活动

  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和谐村落(社区)“四级联创”活动,探索城乡一体的精神文明创建新思路、新模式。围绕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市民文明素质,改善人居环境、政务环境、投资环境的目标要求,在赣州市中心城区创建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在18个县(市、区)中开展文明县城创建活动。通过以城带乡,开展城乡文明创建结对共建,深化文明村镇创评活动,在农村深化“文明信用农户”创评,开展“文明信用村(组)”、“文明信用农户标兵”创评,开展以“热心公益好、勤劳致富好、尊老爱幼好、少生优育好、保护环境好”为主要内容的“五好文明家庭”创评活动。按照“有村民自治组织、有支柱产业、有村落建设规划、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有公共服务设施、有文化活动”的“六有”标准开展“文明和谐村落(社区)”创评活动,推动农村环境、农民思想观念、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综合转变,促进农村新风貌建设。

  五、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特色文化新村”创评活动

  传承和发展赣南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宋城文化三大历史文化品牌,提升农民精神文化追求。加强对农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深入开展“特色文化新村”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特色文化新村创建中的主体作用,健全组织,建立相应的机构,抓好特色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做好辅导、培训和日常管理工作,组建特色文化活动组织,扶持和组建能彰显当地文化特色的专业剧团、业余剧团以及其他民间文艺队伍。广泛组织村民参与特色文化活动,经常性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和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

 

 

靖安县多举措保障创业情暖返乡农民工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靖安县外出农民工陆续返乡。为更好地帮助返乡农民工解决生产生活和创业致富难题,靖安县通过“有序引导、强化培训、资金保障、大力宣传”等多项举措保障农民工重新创业,切实让返乡农民工得到实惠。

  一是调查摸底,有序引导,实行动态管理。针对农民工返乡的新形势,该县要求各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和各村信息员走村入户,跟踪掌握返乡民工的动态情况。通过“县镇村组”四级联动的方式,在全县开展了一次返乡人员回流情况大调查,组织专人开展入户调查,摸清了返乡农民工的年龄结构、技能情况、培训情况、求职意愿、思想动向等,并以乡镇为单位建立返乡民工信息档案,为做好政策形势分析、培训专业引导、职业介绍提供基础信息。

  二是因人施教,有效指导,分类开展培训。对返乡农民工的培训,根据个人条件和需求进行不同方式、不同专业的培训。对有资金、有技术、有创业愿望的返乡人员,根据其创业意向,纳入到创业培训系统,通过市场评估,市场营销计划与个人实际情况的结合,帮助其实现创业;对缺乏资金,又缺乏技能,但肯干事、愿意打工的返乡人员,组织起来,选定一门专业技术进行培训,技能掌握后再通过职业介绍输送到本地企业务工;对无资金创业,但有一技之长的返乡民工,根据就近企业的岗位需要,结合本人意愿学习新专业技能,做到“多一门专业技能,多一份就业机会 ”。分类培训的方式得到广大返乡民工的热烈响应。

  三是主动服务,创立项目,提供资金扶助。针对返乡农民工创业资金困难的情况,该县设立“务工返乡农村青年创业贷款”项目,为创业农民工提供资金扶助。该县设立的“务工返乡农村青年创业贷款”项目,制定了相关申报程序,对符合贷款要求、通过审批的农村青年,发放创业贷款信用证,同时结合创评文明信用户工作,对被评为文明信用农户的农村青年,直接发放创业货款信用证。凡持证者,除利率优惠外,贷款数量也比普通客户高出2至3万元。目前,靖安县获得创业贷款信用证的农村青年已有280多人,累计发放创业小额贷款1693万元,帮助1200多人在花卉苗木、白茶生产加工、建材经营、家电摩托车销售、特色种养等行业,重新找到了创业致富之路。

  四是加强宣传,树立典型,提供舆论保障。抓好对返乡民工就业创业的宣传引导,增强社会各界对返乡民工的理解和支持,促使返乡民工积极就业创业,确保社会稳定。为此,该县在《靖安通讯》、县电视台、县广播电台,网络等宣传媒体,开辟返乡农民工创业专栏,宣传推介一批返乡民工自力更生、就业创业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促使返乡民工尽快由“打工者”向“创业者”的角色转换。同时,对农村中涌现出的返乡创业成功典型和有影响力的农村经纪人进行大力表彰,并通过宣传报道增强他们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以带动更多的返乡民工积极创业。

 

 

浮梁县开展农村和谐文化共创联建活动

  今年以来,浮梁县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建设新农村工作方针,充分调动省、市级文明单位的积极性,积极发挥文明单位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管理等优势,广泛开展文明单位与文化庭院共创联建活动。

  一是明确目标,完善机制,使共建活动责任化。围绕文化庭院创建标准,由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协调,共建双方协商承诺共建内容,组建专项工作组,签订共建协议书。各级文明单位都把共创联建工作列入了文明创建的主要工作,纷纷提出了为农村文化庭院办1至3件好事的计划。并结合自身部门职能和行业特点,成立共建机构,明确办实事项目、具体标准、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目前,全县各级文明单位与农村签订了共创联建协议书,承诺要办的实事正在逐步落实。

  二是真抓实干,注重实效,使共建活动具体化。各级文明单位定期到农村走访,主动了解共建对象在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中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坚持从老百姓关心的事情做起,从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抓起,深入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道德规范进农家进庭院”活动,帮助共建村建设图书室、修整文化广场、免费放映电影、开展义务法律咨询和科学技术信息培训等等,使共建活动进一步明细化、具体化、实效化,深受广大群众称赞。

  三是互动促进,文明共建,使共建活动制度化。共创联建活动始终坚持文明共建的原则,由双方协商共建内容,制定共建制度,优化双方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保持活动的长期性、持续性、稳定性,共建双方建立了共建联席会议制度,并派驻一名领导干部作为包村干部驻村,时间至少一年,单位的主要领导坚持每季度到共建庭院走访,本着对双方负责的态度互相沟通交流,相互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县文明办对共建活动不定期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指出,限期整改。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还将共建活动列入精神文明建设目标任务,把联建工作列入对各级文明单位的考核内容,作为年度考核、评选文明单位、文明村的主要依据,有力促进了共创联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

 

乐安县大力开展“一村一品”文化建设

  乐安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群众文化活动历来活跃,拥有采茶戏、傩舞、滚龙灯、装故事、乡射遗乐等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近年来,乐安县把“一村一品”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给农村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传统的特色民间文化的挖掘和整合,不断提高文化品位,精心打造“一村一品”文化格局,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此,该县先后在150多个新农村建设点兴建了文化活动中心,组建了12个农民剧团,招聘了240名农民演员,举办了8期业务培训班,组织了数十位农民到省、市专业剧团参加培训。

  一、利用优势,突出特色

  该县在“一村一品”文化建设当中,结合当地老百姓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喜好,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做到既继承传统,又推陈出新,突出特色。该县鳌溪镇罗山村有百年历史的农民采茶剧团,在该县的十里八乡都有较大的影响。前些年,由于投入不足,该团的道具、设备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演员青黄不接,剧团一度停演。乐安县正式把其列为“一村一品”文化建设项目后,不断加大对剧团的扶持力度,仅今年上半年,县、乡两级财政就投入近万元为剧团添置了新服装、道具、舞台布景、音响设备,同时加大青年演员的培养力度,使该剧团重新焕发了生机。两年来,该剧团每年都要进行40场以上的演出,农村群众反响热烈,成为该村的一张文化名片。通过“一村一品”文化建设,该县已形成了“东湖傩舞”、“湖坪装故事”、“流坑傩舞”、“流坑乡射遗乐”等一批叫得响的文化品牌。

  二、精心培育,打造亮点

  对于一些建村时间不长、村庄规模较小、文化底蕴不深的村庄,该县通过精心培育,建立农家书屋、农村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场所,为农村文化生活打造了一个个亮点。公溪镇荷陂村聂坊村小组是一个只有两三百人口的小村庄,以前该村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村民在劳作之余只能在家收看电视节目。去年,该村通过“一村一品”文化建设,建起了农村文化活动中心,中心配备了远程教育室、文娱活动室和书报阅览室,添置了电视、音响、图书、报刊等文化娱乐设施,当地农民在农闲季节,常到活动中心来收看农业科教电视或阅读书报,学习国家政策法规和农业科技知识,丰富了广大村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

  三、新农村,新文化

  该县在推进“一村一品”文化建设中,对农民剧团、傩舞剧团、装故事等文化品牌进行重新包装和整合,使各文化品牌的形式更加活泼,内容更加健康,既保存其文化的精髓又力求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为改变各剧团剧本老旧、剧目老化、内容陈腐的状况,近两年,县文化馆的专业创作人员创作、编排了三个反映新时代农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剧本供各团演出。

  四、树立品牌,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乐安在“一村一品”文化建设中,把促进农村文化品牌建设和繁荣农村文化市场相结合,努力做到文化发展,市场繁荣,农民增收,群众受益。千古一村流坑有“流坑傩舞”和“乡射遗乐”两大文化品牌,随着该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文化部门将上述两大文化品牌精心包装,向游客推出了“傩舞”和“乡射遗乐”表演,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观看,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当地的农民在劳作之余进行表演,也从旅游业的发展中获得了不少实惠。

  “一村一品”文化建设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了农村文化阵地,使广大农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养得到了提升,全县农村打架斗殴、打牌赌博、搞封建迷信的现象明显减少,农村的治安明显好转,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处处呈现出一派富裕、和谐的景象。

 

更多相关新闻及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文明江西(wenmjx)"和官方APP"文明江西"。


老父亲一举动“让他永存”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意见建议 |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294号
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明办 主管 | 江西日报社 主办 | 举报电话:0791-86847779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证号:1409348 赣ICP备0810000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6120170003 赣网文[2021]1463-016号
出版许可:新出网证(赣)字0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B2-200700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3612008001
新闻投稿:news@jxwmw.cn 文明创建投稿:jx-wmb@163.com
  • 客户端
  • 官方微博
  •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