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7日 周六
|
![]() |
全南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这里山地为主、小水系丰富,是客家重要集聚地。当地百姓耕读传家、真诚友善。
文明沃土育新风。全南县正深入推进移风易俗,透过婚俗改革“小切口”,做好基层治理“大文章”,“低彩礼、零彩礼、不收礼”的风气,如涓涓清流流进千家万户。
自下而上引领新风尚
十几年前,全南县陂头镇请客送礼之风盛行,婚丧嫁娶礼仪习俗繁琐,攀比之风愈演愈烈,群众苦不堪言。
“以前生怕自家彩礼要得低了,现在大家都是比着把彩礼降低。”陂头镇副镇长钟明向记者说起镇里可喜变化。
曾经,瑶族村存在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不仅加重了村民的负担,还影响了正常的人际关系。2021年,陂头镇瑶族村邵有全夫妇女儿出嫁时,老两口提出不要彩礼,并且婚事从简。邵有全“零彩礼”嫁女的行为,免不了村民质疑其“作秀”。面对质疑,邵有全则回应:“这些年村里都提倡喜事简办,只要小两口今后的日子过得幸福,做父母的就不应该在彩礼上给年轻人添麻烦。”
这些年,陂头镇大会小会都会向大家提倡文明新风,对“低彩礼、零彩礼、不收礼”的村民进行表彰奖励,邵有全等数十名村民“低彩礼、零彩礼”婚俗典型事迹,在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被展示出来,成为十里八乡村民学习的榜样,文明新风逐渐刮向周边村镇乃至全县。
为了让这一新风持续传播,全南县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创造性地成立婚俗改革宣讲团,采取“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形式,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改变陋习。从转变群众观念入手,该县组织编排移风易俗主题采茶戏、车马灯、三句半,通过文艺轻骑兵进行宣传,推动移风易俗入脑入心。同时,成立10支公益红娘队伍,各村(居)设立喜事新办服务队,全程提供免费婚介、婚事代办等服务。
村民自治涵养文明乡风
全南县龙源坝镇雅溪村因千年雅溪流经此处而得名,村落始建于明朝,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村庄依山傍水而建,环境清幽。
近年来,该村依托保存完整的《陈氏家训》《雅溪家训》《新赣南家训》制定村规民约,汲取《陈氏家训》和《新赣南家训》精华部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动群众参与修订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的新时代《雅溪家训》和《村规民约》,同时组织成立红白理事会,对红白喜事的桌数、餐费、礼金均作明确规定,营造了“家家有家训、人人懂村规”的良好氛围。
在雅溪村陈锦堂家,映入眼帘的是客厅一块“勤俭持家,崇德向善;孝敬父母,家庭和睦”家风家训牌匾,陈锦堂夫妇育有两女,女儿们出嫁时陈锦堂夫妇坚持“低彩礼”,成为村民口中的好父母好榜样。
“彩礼是一种心意,比起彩礼的高低,我更看重女儿婚后的幸福。”谈起女儿“低彩礼”出嫁,陈锦堂坦言,一家人都响应政府移风易俗号召,不搞攀比、不讲排场。
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结合
从一户人家的尝试到一个村的探索,从一个乡镇的实践到一个县的推广,全南高价彩礼的遏制和婚俗新风的形成,得益于该县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积极探索与互动、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双向治理相结合,该县将婚丧领域移风易俗改革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重大议事内容,作为全县深化改革会议的固定议题,并出台婚丧领域系列政策文件,将红白喜事操办标准纳入村规民约,对礼金、桌数等清单化“限高”,让婚嫁观念回归理性。
以被列为全省婚俗改革示范县为契机,全南县8000多名党员干部签订了移风易俗承诺书,示范带动乡贤、企业家自觉抵制高价彩礼,省下资金捐资助学、扶弱济困。如今,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全南县越来越多家庭转变了观念,从原来的“推着走”,变成主动选择不要彩礼,践行婚事简办。该县还建立“零彩礼”家庭礼遇机制,在子女入学、信用贷款、健康体检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激励大家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目前,全南县96个村(居)全部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通过全程监督引导,推行“文明积分”激励机制,县内“零彩礼”夫妻、“零彩礼”父母、“零彩礼”公婆纷纷涌现,“低彩礼”“零彩礼”婚事在全南占比超七成。(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美春 曹章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