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来自新余市分宜县钤东街道矿建社区的文明实践员袁宇洁。在文明实践工作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张照片就是那张《相差61岁的婚纱照》,也因此结识了一位道德标杆,沐浴真善美。
照片上的奶奶叫唐才英,年近90的她,看上去极其普通,淡茶色老年斑随身可见,长年累月地干活,她的两只手背面皱皮了、正面长出了老茧,也就是这一双手,托举起了38位孩子的生命,也因此获评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正在候选全国道德模范。
她真勤劳。记得第一次看望她的时候,她正佝偻着腰,一边擦着茶几,一边招呼我吃水果,原本有些局促的我,忍不住喊她一声“外婆”。说话的功夫,她又把墙上挂着的全家福擦了一遍。每次去她家,映入眼帘的几乎一尘不染。她呀总是闲不下来,年纪这么大,还在城西种了几块地,经常不是扛着锄头,就是提着水桶,挖地、种菜、锄草、浇水、采摘,一年四季在这里干活,一年四季都有好收成。我想,在当代,这种宝贵的品质是值得传承和发扬的。
她真善良。她经常把自己种出的菜,送给街坊邻居,不以善小而不为,坚持一生。通过深入了解,我惊叹于她的大善:1984年,46岁的她起床去县医院上班,凌晨4点路过附近的铁轨时,听到阵阵婴儿哭声。她被这哭声吓到了,马上返回家里,带上手电筒,寻着哭声摸索过去,发现棉衣里躺着一个婴儿。她心软得不行,立马抱起来带回家,把孩子的脸擦干净,喂了点吃的,孩子哭声止住了。小家伙瞪圆了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她。第二天,她抱着孩子去了民政局。工作人员问她,能不能先帮忙带一下?她说,行。到孩子5个月大的时候,民政局工作人员又联系到她,问要不要继续抚养这个孩子?那时,她已经舍不得把孩子送走。于是,她把孩子留在身边,取名“芳芳”。谁也想不到,这只是她收养的第一个孩子,也是她大爱善举的开始。后来,第2个、第3个……15年里,她和老伴共收养了38名弃婴!现如今,这38个孩子都长大了,有几个一直陪伴着她。我想,没有当初她的收养,这38条生命也许后果难以预料,那是一颗多么善良的心,那是一双多么伟大的手,给生命赋予了生的希望啊!
她真美丽。在那个年代,收养孩子是要顶住很多压力的。“本身家里的孩子就多,哪能养活得了别人家的孩子?”这是来自家庭内部的。“年纪这么大了,推着一辆婴儿车,四处捡塑料瓶换钱,她到底哪来的自尊?”这是来自社会的。然而,她说服亲人、笑迎他人。我虽然无法走进她的过去,但能感受到她对生命的热爱。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一年又一年,她走过人世间的风风雨雨,坚守着自己的内心,用她的至真至善展现至美。这种美,美出了意义、美出了价值!
沐浴真善美,老奶奶托举的不仅仅是生命,更是人间的道义、社会的文明。我们把宣讲唐才英的故事列入了社区文明实践活动计划,以“道德模范在身边”、板凳宣讲、“宣讲比赛”等形式在社区广泛传唱。我本人更是大力推动,目前,唐才英的故事在社区居民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越来越多的人向唐才英见贤思齐,当然包括我!
新余市分宜县钤东街道矿建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钤东街道矿建社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提质增效为契机,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以“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唐才英、“中国好人”张佳港的先进事迹为依托,组建“好人故事宣讲团”,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的全员理论宣讲,使宣讲“接地气、有生气”,累计开展宣讲25场,参与志愿者人次950人、服务群众人次4000余人。做到天天有服务、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全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